提高抗震设防 保障民众安全
发布日期:2019-03-12
提高抗震设防 保障民众安全
一、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正式实施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5月15日批准发布,自2016年6月1日起,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将替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地震局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推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地震动参数划分,是以国土为背景,按照不同的地震强弱程度,以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年限、概率水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地震动参数标准),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并以图件的形式表示出来。简而言之,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就是以地震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展示了地区之间潜在地震危险程度的差异,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各个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计。
我国全国性地震区划图的制(修)订工作历史悠久,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时间线如下:
1957年
李善邦编制了我国第一代地震区划图,该图给出了全国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的分布
1977年
出版了第二代全国地震区划图,该区划图是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方法编制的,给出未来一百年内场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正式引用
1990年
颁布了第三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是的,编图采用了概率分析方法,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其他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
2001年
第四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国家强制标准正式批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分别做了局部修改,该标准距今已使用14年。
前3次区划图编制均采用地震烈度作为编图参数,第四代区划图对此做了改进,采用地震动参数作为编图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风险水平为50年超越概率10%,比例尺为1:400万。
2016年
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357项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5年第15号)。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将替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较于现行的第四代区划图,新一代区划图有三大变化:
一、设防区域全覆盖,设防水平有大幅提高;
二、明确了四级地震作用、五类场地相应地震动参数的调整关系;
三、给出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全国城镇II类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参数
看着感觉好厉害,但这新区划图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从今天起,设防区域全覆盖,意味着地震不设防区域已经再无立足之地了,我国正式进入地震全设防时代!
有网友在网上提问:
问:什么意思啊?都国家层面了,这也太远了吧。
答:就是从此以后所有的拆、改、建、扩等等工程,不论你是在哪里进行,都得达到抗震标准,通过抗震设防的评定!
问:也就是说,以后大家住的房子都会更结实、抗震能力更强对吧?
答:是的!地震时伤害我们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不按标准设防的建筑!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实施,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将全面提高我国抗震设防能力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图两表”。
“两图”是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两表”是指《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和《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适当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抗震设防要求,符合我国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也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了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建筑物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工程适用性。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提升了大型地震构造带上的抗震设防要求。提高这些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对防止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倒塌,确保公众的生命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升地震灾害预防能力。
需要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
建造抗震能力好的建筑,是减轻震害的根本途径之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各行业抗震设计标准,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各级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将强化标准、确保安全的防灾理念植入人心,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文化。对建设流程进行管理地震、建设、国土、规划等部门应建立规范的验收程序,确保建设工程依法设计、依法施工、质量达标。
认真贯彻实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真正把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落到实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宣传还是实施,都需要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