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领在阿里地区地震局调研交流工作
发布日期:2020-12-02
在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王华斌副厅长和测绘处杨海明副处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20年11月12—14日,就支持阿里地区地震局加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新技术发展部部长、高级工程师许庆领到阿里地区地震局调研交流工作。在深入调研阿里地区地震工作各项业务、参观阿里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后,11月13日11:00,许庆领与阿里地区地震局就推进阿里地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工作事项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交流
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地区防震减灾中心主任、二级调研员李伟同志代表地区地震部门,从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科普宣传、风险防治、地震系统对口援藏等方面,就主业主责发展特别是对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加快防震减灾工作推进、科学发展的谋划、思路,如何更多更好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作了情况介绍。
许庆领结合阿里地区地震局工作基础,就三维信息管理及技术系统、测绘成果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推进阿里地区防震减灾信息化进程,进行了互动交流。他指出,测绘成果、地理信息资料、新形成的三维科技成果搭载防灾减灾救灾的业务体系,是基于大数据支持的智慧城乡建设系统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智慧防灾减灾的需要,其在防震减灾业务体系上、各个链条方面,必将融入越来愈多,影响越来越深,智慧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公益服务效益会更为直接和具体。
在地理测绘信息和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防震减灾业务方面,许庆领指出:监测预报方面,一是可以考虑在购买通讯设备服务,以短信、微信、电话和移动端app等形式合法推送震情信息的同时,结合地图、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精确实现震情速报工作。二是连接相关地震台网,利用三维可视化平台形象展示地震监测结果(内部控制,不公开)。震害防御方面,一是工程性防御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查、监管,建成集前期申报+过程监管(前端APP+后台管理)专门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信息采集(时间、地点、现场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各时段佐证等)、自动上传(包括移动定位、施工过程及行为现场拍摄记录、施工日志等)、业务科远程APP查看审核等过程加结果的综合监管。二是风险防治和社会治理上,可以在三维地震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这个平台上,叠加隐患类型、影响范围、风险预评结果以及重点标的物等,可以形成完成的“实景”式模拟平台。地震应急方面,一是可以结合三维地灾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具体展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断裂带分布情况,加入测绘地理信息、DM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无人机数据等,打破部门、区域、行业、系统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为科学实施地震应急救援提供更可靠更有利的技术保障和智慧服务与支持。二是可以把地震相关数据和科研成果叠加到三维场景中,直观了解分析地震信息。另外,还可以结合平台,展示地震发生地的人口、房屋、地震波及范围等数据。三是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利用三维平台APP辅助开展野外作业。可以通过地图信息支撑展示地震构造、断层情况。科普宣传方面,既可以把展板、文字、图片、视频“植入”技术系统,在三维平台上展示,达到便捷式科普宣传效果,也可以大力推进三维立体式信息化系统(集声光电,更形象)的展品宣传。还可以实现人工智能科普机器人与三维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融”与“通”、“交”与“互”。另外,可以借助门户网站等,积极推进数字科普馆、数字科普化建设。
关于借助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推进防震减灾科学化、社会化、现代化工作,许庆领强调,无人机灵活方便、用途很广、成本较低,获取的影像资料时效性、技术性很高,通过专业技术处理很容易转化成三维影像,对于野外调查、风险调查、房屋排查、灾情调查,直接效果十分明显,作用也很突出,极为方便快捷。无人机获取、处理影像数据,构建倾斜三维模型,辅助调查工作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支撑。
关于制作防震减灾地图,许庆领表示,卫星影像是一种手段,天地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考虑把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整合,着力形成地理测绘信息成果+卫星遥感影像+高科技成果+防震减灾资料及成果+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等全面的防震减灾智慧成果,更好服务防震减灾工作需要。
关于阿里地区三维地震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许庆领建议,首先建设完成阿里地区地震信息服务通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形成融合其他业务支撑系统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功能更强大、服务更完善。
许庆领部长利用远程系统向大家介绍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交流结束后,应地区地震局工作需要,许庆领部长还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当晚为局工作人员开展地形图等防震减灾地图资料应用知识培训。
地区地震局全体在岗人员、狮泉河地震台黄涛、地区防震减灾信息网站维护单位象雄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