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农历乙巳年三月廿八蛇年

网上办事
联系我们
  • 电话:0897-2822735
  • 传真:0897-2822735
  • 邮箱:
  • 地址: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镇陕西路东段33号
当前位置: 首页> 地震科普
地震科普

构筑地震安全城市

发布日期:2019-03-14


 

  遭遇过地震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安全和生存环境,安全城市的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中,构筑安全城市,努力营造安全人居环境成为人们理智的选择和目标。有效抵御地震的袭击,缔造地震安全城市也是其重要内容。
 
  目前,预测预报地震还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一些特殊的地震虽然可以预测,但是可以预测的地震在地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减少人员伤亡的主要途径还是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当前发达国家发生的地震已呈现出经济损失大,但人员伤亡少的特点,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建筑物选址得当和抗震性能好是其主要原因。
 
  构筑地震安全城市,并不是寻找不发生地震的安全岛,而是建设能够有效抵御地震破坏的城市。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有效的灾前预防和灾时救助,将地震对人的生命及财产的威胁降到最低,把地震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减到最小,保护人的基本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这是地震安全城市的基本理念,也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其中的重要内容一是全社会的抗震设防意识;二是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的抗震设防。
 
  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据资料统计,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地震伤亡人数的95%。如果说地震是群灾之首,而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就是地震致灾的罪魁祸首。
 
  纵观古今中外历次破坏性地震,不设防的城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触目惊心。仅仅是近几年来发生的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印度古吉拉特地震、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的巴姆地震以及最近发生的巴基斯坦地震,无一不是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设防和不设防的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破坏程度大不一样,人身安全程度大不一样。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月,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了7.8级地震。古吉拉特地区,五层以下的房屋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基本上不具备抗震能力。极震区的普杰市,建筑抗震性能普遍低下,大地震在短短的30秒内便将美丽的古城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10万人口的城市竟有几万人被埋在瓦砾之下,死亡4600多人。
 
  反观日本,虽然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但是地震安全意识却是深入人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8.0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美国的西海岸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多年来非常重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2002年11月4日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8级地震,强烈地震仅造成该地区输油管道临时关闭,未遭到破坏,只是个别道路和房屋受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实证明,建筑物倒塌和损毁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直接原因,也是诱发次生灾害的主要源头,更是威胁人们生命的罪魁祸首。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随着人口和财富向城市的高度集中,地震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建设地震安全城市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提高抗震设防意识是基础
 
  全社会抗震设防意识的形成是构筑地震安全城市的潜在动力。社会的抗震设防意识是逐步形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意识的形成既要依靠积极的宣传教育来引导,也要依靠法制进行约束。
 
  积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实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经常性的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可以让社会公众正确了解地震,了解国家的防震减灾政策法规,懂得基本的防震抗震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社会公众乃至城市整体的地震设防意识,做到自主采取积极的防震抗震措施,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学校是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可以影响到他们的终身。同时,他们又可以向家长和社会再宣传,起到宣传一个影响一片的辐射作用。在学校的社会活动课、地理课、科技活动中增加地震科普内容;通过进行讲座,观看地震科普教育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假期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地震台、地震遗址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依法管理抗震设防是关键
 
  抗震设防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震灾预防,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职能,更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由于地震灾害的小概率性和强致灾性,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破坏性地震的发生,让经过地震部门把关的建筑完好耸立,没经过地震部门把关的或没有考虑抗震设防的建筑轰然倒在地上,用于证明抗震设防是多么的重要,进而提升抗震设防的经济价值。地震的小概率性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地震的强致灾性又要求人们必须有充分的防范措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不可能通过市场的调节来自动实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的,只能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来进行。
 
  199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颁布,明确规定了一般工业和民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自此有了法律保障和管理依据。
 
  2001年8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开始实施,使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更加规范。
 
  2002年1月1日,《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和要求做了进一步规范,把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抗震设防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和管理,而这种组织、协调和管理必须有章可循,依法进行。发改、规划、建设和地震部门工作必须各司其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抗震设防管理的根本要求,各级政府特别是地震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增强行业管理意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利用地震工程技术是保障
    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既要科学,又要合理,过高则浪费财力物力,过低则留下难以弥补的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工程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质的突破,各类工程的有效抗震设防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成为减轻地震灾害基本手段之一。

 
  不同地区,由于地震地质背景不同,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不同,地下活断层的分布位置不同,工程场地地基岩土的性质不同,建筑物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危险程度也就不同。如果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一切建筑物均高标准设防,当然可以保证建筑物免受地震损坏,但这种做法既不现实,更不科学。我国的成功经验是,采取一般建设工程和重点建设工程相区别的抗震设防措施。即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查明各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分布及其活动性、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统一按照依法颁布的地震区划图或专门进行的地震小区划所要求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重点建设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结合重点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抗震设防要求。